通过笔试考试的临场作题经验

通过笔试考试的临场作题经验

超级秘诀:以前我们老师说过,心理学家分析,如果四个选项都没有把握的话,就选B,这是人类的一个普遍心理,一般喜欢把正确答案放在B项上。呵呵,我不会做的时候一般就会采纳这个方法,正确率看运气啦。

为各位考生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希望大家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一、调理大脑思绪,提前进入考题情境(早点起床锻炼一下,吃好早饭,忌甜!)

二、考前要摒弃杂念,排除干扰思绪,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创设考题情境,进而酝酿综合思维,提前进入“角色”,通过清点用具、暗示重要知识和方法、提醒常见解题误区和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等,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安慰,从而减轻压力,轻装上阵,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使思维单一化、数学化、以平稳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准备应考。

个人经验:考前一晚就不要看书了,看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放松一下心情,也不要太早上床休息,按平时的作息睡觉就好,以免在床上翻来复去想到自己还没什么把握的内容,增加紧张感,休息质量肯定会受很大影响。适当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下自己考完以后的活动,比如说去购物啊唱K啊旅游啊……呵呵,心情马上就会放松很多!

三、“内紧外松”,集中注意,消除焦虑怯场(现在应该没有人会在考场上紧张了吧?除非压力真的很大)。

集中注意力是考试成功的保证,一定的神经亢奋和紧张,能加速神经联系,有益于积极思维,要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积极,这叫内紧,但紧张程度过重,则会走向反面,形成怯场,产生焦虑,抑制思维,所以又要清醒愉快,放得开,这叫外松。

个人经验就是不要把考试当成多大的事,就想着这是一场普通的测验就好。有的同学总是给自己这样那样的压力,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在潜意识里想万一考不好怎么办等问题,分散了注意力,当然考不好。

四、沉着应战,确保旗开得胜,以利振奋精神(不要把它想象的有多难,平时可以在网上做一些智力测验之类的题目,娱乐之中还可以锻炼自己逻辑推理的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考试的心理角度来说,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拿到试题后,不要急于求成、立即下手解题,而应通览一遍整套试题,摸透题情,然后稳操一两个易题熟题,让自己产生“旗开得胜”的快意,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振奋精神,鼓舞信心,很快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即发挥心理学所谓的“门坎效应”,之后做一题得一题,不断产生正激励,稳拿中低,见机攀高。

个人经验:先做自己喜欢的题,越做心情越好,难题还是跳过放到最后做,一般情况下题目读三遍后我还是不能肯定答案的话一定会跳过做下一道,等自己有把握拿到分的题目都做完了在回来做自己觉得难的题目,这时候就是讲究质量而不是速度的时候了,慢慢做,不在乎整张卷子的题目能不能都做完。

五、“五先五后”,因人因卷制宜(这一点很实用,主要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在通览全卷,将简单题顺手完成的情况下,情绪趋于稳定,情境趋于单一,大脑趋于亢奋,思维趋于积极,之后便是发挥临场解题能力的黄金季节了,这时,考生可依自己的解题习惯和基本功,结合整套试题结构,选择执行“五先五后”的战术原则。

1、先易后难。就是先做简单题,再做综合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

2、先熟后生。通览全卷,可以得到许多有利的积极因素,也会看到一些不利之处,对后者,不要惊慌失措,应想到试题偏难对所有考生也难,通过这种暗示,确保情绪稳定,对全卷整体把握之后,就可实施先熟后生的策略,即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拿下熟题的同时,可以使思维流畅、超常发挥,达到拿下中高档题目的目的。

3、先同后异。先做同科同类型的题目,思考比较集中,知识和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公考题一般要求较快地进行“兴奋灶”的转移,而“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急、过频的跳跃,从而减轻大脑负担,保持有效精力。

4、先小后大。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基矗。5.先高后低。即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要注重时间效益,如估计两题都会做,则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易,则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六、一“慢”一“快”,相得益彰(关键是要看选是还是选非题啊!去年考下来对答案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为了赶时间很多都没看清楚,简单的也选错了,马虎的同学边做可以用边画上圈圈重点一下!)。

有些考生只知道考场上一味地要快,结果题意未清,条件未全,便急于解答,岂不知欲速则不达,结果是思维受阻或进入死胡同,导致失败。应该说,审题要慢,解答要快。审题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础工程”,题目本身是“怎样解题”的信息源,必须充分搞清题意,综合所有条件,提炼全部线索,形成整体认识,为形成解题思路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而思路一旦形成,则可尽量快速完成。

个人经验:有很多题目有些选项一看就和题目里的句子差不多是一样的,那就千万不要选,有些同学大致一看,觉得是一样的,就仓促做了选择,殊不知已经掉进了出题者的圈套,越是看上去与题目相差甚远的选项,越有可能就是正确的,不要怀疑,现在的出题老师就是大大的狡猾。

七、确保运算准确,立足一次成功(我数学太差,即使做了正确率也不高,考试的时候放在最后做,时间来不及了就瞎填的,不过保证了其他题目的正确率,有舍有得公考题的容量在120分钟时间内完成140题,时间很紧张,不允许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所以要尽量准确运算(关键步骤,力求准确,宁慢勿快),立足一次成功。解题速度是建立在解题准确度基础上的,所以,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层层有据,步步准确,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假如速度与准确不可兼得的说,就只好舍快求对了,因为解答不对,再快也无意义。

个人经验:还是那句话,有把握做的题一定要保证不出错,在平时的复习中也要注意自己做题质量,在强项上一定不能丢分,在弱项上就要多花时间锻炼,实在加强不了的部分,就要有针对性的放弃,考试的时候看时间再慢满做,反正有把握的部分都拿到分了,后面难的题能多拿一分就是你的胜利。

八、讲求规范书写,力争既对又全。

考试的又一个特点是以卷面为唯一依据。这里主要体现在申论方面,表述不规范、字迹不工整又是造成试卷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大方面。因为字迹潦草,会使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良,进而使阅卷老师认为考生学习不认真、基本功不过硬、“感情分”也就相应低了,此所谓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个人经验:看书累了就在家练字,写出来整洁大方自己看着都舒服,从小到大历次考试都证明,字写的好的同学在同等水平下比字写的差的同学分数就是高,而且是百分之百的高。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怪老师偏心咯,在那样强度下的阅卷工作中,一个老师一天要面对几千份卷子,仔细看已经是不可能了,看的人家头晕眼花心烦气燥,突然来了篇行云流畅字型端庄卷面整洁的卷子,哪位阅卷老师会不欣慰到多给人家几分呢?呵呵。

九、以退求进,立足特殊,发散一般。

对于一个较一般的问题,若一时不能取得一般思路,可以采取化一般为特殊(如用特殊法解选择题),化抽象为具体,化整体为局部,化参量为常量,化较弱条件为较强条件,等等。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程度上,通过对“特殊”的思考与解决,启发思维,达到对“一般”的解决。个人经验:这个就说的比较专业了,反正我是没大概明白他要表明的意思,可以跳过不看!

十、执果索因,逆向思考,正难则反。

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发生思维受阻时,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如果顺向推有困难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就反证,如用分析法,从肯定结论或中间步骤入手,找充分条件;用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入手找必要条件。

个人经验:有些题,因为我最后做运算题嘛,时间比较多,注重正确率,所以就把答案套用到题目中反推,十有八九能拿到分吐血推荐,有时候会遇到长度宽度的问题,我一般会准备个小尺,在草稿纸上缩小比例尺,按题目中的数据画一遍然后直接量就能得出答案了,比套公式啊计算啊来的快多了。

十一、回避结论的肯定与否定,解决探索性问题。

对探索性问题,不必追求结论的“是”与“否”、“有”与“无”,可以一开始,就综合所有条件,进行严格的推理与讨论,则步骤所至,结论自明。